尊敬的老師、親愛的同學們:
大家好!
今天我發(fā)言的主題是:穹頂之下,節(jié)約為先。
同學們是否知道,每一年都有一個“地球日”?這個日子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、保護家園的意識。它起源于美國,1969年時由美國民主黨提議,并很快得到全美各地的熱烈支持,于是4月22日也被定為了“地球日”。 而今年的4月22日是第46個“世界地球日”。
前段時間,柴靜的深度調(diào)查《穹頂之下》引發(fā)社會熱議。在日益惡劣的氣候情況下,環(huán)境問題再一次成為社會重要新聞話題。霧霾來了,人類無疑是罪魁禍首,我們正遭遇著自然的報復。在這場人類與霧霾的私人恩怨中,我們究竟能做什么呢?
遙想歷史,唐太宗李世民,乘輕騎,住寒宮,減輕徭役,休養(yǎng)生息,才有貞觀之治。恰恰相反,商紂王,釀酒為池,懸肉為林,終自焚于露臺。正如古人云:勤儉可以興國,逸豫可以亡身。
在當今時代,勤儉節(jié)約有了更加深刻的內(nèi)涵。人類可以開發(fā)和利用的資源是有限的,與人類社會發(fā)展的物質(zhì)需要是一對長期存在的矛盾。我國人均資源有限,即便普通如空氣和水,在一定區(qū)域、一定時期也是稀缺的。我國人均淡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,全國600多個城市就有400多個城市供水不足,在我國西北的嚴重缺水地區(qū),有很多家庭每天的用水要依靠肩擔手提,甚至趕著牲口走幾十里山路駝運。
再看看糧食問題,我們國家自去年來在西部省區(qū)部分試點學校啟動了“營養(yǎng)午餐計劃”。何為“營養(yǎng)午餐計劃”?就是由國家按每人每天3元錢給這些貧困地區(qū)的孩子做免費午餐。這是因為:部分西部地區(qū)的孩子們每天上學要步行2個多小時的山路,求學十分艱苦,中午只能帶冷飯到學校吃,他們大部分孩子的午餐是冰涼的紅薯和土豆,有的甚至沒有午餐。
同學們在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,你是否抬眼望過我們的校園?許多紙張只寫了幾個字就扔進垃圾桶;教室里依然開著無人燈;衛(wèi)生間水龍頭嘩嘩流水、食堂里到處是浪費的糧食。也許你會說,一個人浪費一點算得了什么,但是,十個人浪費,百個人浪費,全中國13億人都浪費一點呢?又有誰想過后果呢?據(jù)報道,中國普通餐館一桌飯菜一般至少會剩下10%,一家餐館平均每天要倒掉50公斤的剩飯菜。依次推算,全國一年在餐桌上的浪費就高達600億。也有人計算過,全國一共有28萬個各種旅店、酒店和賓館,如果每一家酒店每天節(jié)約一度電,那就意味著每天可以給2800萬個家庭用40瓦的燈泡照明25個小時。
一粥一飯,當思來之不易;半絲半縷,恒念物力維艱。從現(xiàn)在起,讓節(jié)約成為我們的一種態(tài)度,一個習慣。
(顧曉懌 供稿)
(周雯 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