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“彼黍離離,彼稷之苗。行邁遲遲,中心搖搖”的憂思到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的擔當,從“捐軀赴國難,視死忽如歸”的豪情到“國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的悲涼,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浩浩湯湯,不變的是人們心中的信仰。這份信仰或體現(xiàn)為對百姓的關懷,或體現(xiàn)為對賢明君主的渴望,抑或體現(xiàn)為對國家分崩離析的痛心,卻都有著同一個名字——家國情懷。
10月28日,我們滿懷敬意,走近這個無比宏大的名詞,在歷史的長河中上下求索。
“三十功名塵與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莫等閑,白了少年頭,空悲切!”岳飛的怒吼越過千年,仍在我們的耳畔有力地回響。在封建帝制的強壓之下,一代代愛國志士前赴后繼,以血肉之軀點燃靈魂的火炬,為后人照亮前進的方向。我們借由飛花令的形式詠誦著古人的詩句,思想亦隨著華美的辭藻一同飛揚。“暗透了,更能看得見星光。”而他們,不就是中華民族暗夜之中的星光嗎?
1840年的一聲炮響,揭開了中華民族百年屈辱史的序幕,亦喚起了深藏在中華兒女心中的愛國之情。而在班會課的情景劇中,我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炮火紛飛的年代?!捌埨麌疑酪裕M因禍福避趨之?”林則徐的話語鏗鏘有力,道出了國人的心聲。面對列強的鐵蹄,無數(shù)英雄烈士以血肉之軀筑起抵御外侮的長城。他們何嘗沒有自己的小家?但“吾誠愿與汝相守以死,第以今日事勢觀之,天災可以死,盜賊可以死,瓜分之日可以死,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,吾輩處今日之中國,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……今日吾與汝幸雙健。天下人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,不可數(shù)計,鐘情如我輩者,能忍之乎?”于是林覺民走了,他把家交給了國;秋瑾也走了,她為國犧牲了家的幸福。烈士陵園中靜默的墓碑,難道不是對家國情懷最好的詮釋嗎?飾演秋瑾的同學面容肅穆,像是透過百年的時光向這位獨立女性領袖遙遙致敬。
他們的努力終沒有白費,這盛世,終是如他們所愿,國泰民安,國富兵強。“俱往矣,數(shù)風流人物,還看今朝。”唯有今日的青年,才是國家未來的脊梁。班會課末尾,同學們或書或畫,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家國情懷的獨特理解。
歲月不居,時光流轉,家國情懷不僅是永恒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,更是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。“耐他風雪耐他寒,縱寒已是春寒了。”雖然2020年的中國經歷了頗多磨折,但是以家國情懷為底色,以新一代青年為脊梁,中國定將擁有更加燦爛的未來!
高二10班 石佳妮